以下根據近十幾年來的研究報告,依行政區劃分,列出由直接與間接證據所證明為冰斗的圈谷,和其他冰河地形的所在之處。
【名詞解釋】
冰斗:冰斗發育於山區邊坡或山谷源頭。冰斗型冰河因夏季消融與冬季累積所造成的重心偏移而沿著冰床旋轉滑動,對底部基岩磨蝕與拔蝕,形成圓弧型凹地(冰斗或冰盆)與凹地前緣橫臥的基岩堤(冰坎)。這些圓弧型凹地具有陡峭內凹後壁與平緩底部。
冰盆:典型冰河谷縱剖面是一連串的圓弧型凹地與冰坎,最頂端的圓弧型凹地稱為冰斗,其餘稱為冰盆
冰斗峰:由兩個以上的相鄰冰斗型冰河向後挖蝕山壁,把冰斗之間的山峰削成角狀尖峰
刃嶺:兩相鄰冰斗之間如刀刃般的山脊
冰河分流:冰河面升高溢過後方較低的稜脈,所形成的反向冰河
冰蝕埡口:冰河分流將稜脈挖蝕而形成的U型埡口
冰蝕三角面:山脊被冰河削去一角所形成的三角面
冰帽:產生於擁有充沛降雪量,以及面積在200平方公尺以上的平坦地面上
台中市:
【雪山山區】
雪山冰蝕埡口(雪山主峰─北稜角鞍部;台中─苗栗界線)
雪山冰斗峰(北稜角;台中─苗栗界山)
雪山刃嶺(北稜角東北方的狹窄稜脈;雪山1號與2號冰斗之間)
雪山1號冰斗(雪山主峰─北稜角鞍部東側,東北向)
-共有六道冰坎
-共有六道端冰磧與三道側冰磧
-第六道冰坎下方為懸谷地形,有一連串瀑布和水潭,形成369山莊的水源
博可爾山南側3處冰斗(北冰斗西南向、中冰斗西南向、南冰斗西北向)
【南湖大山區】
南湖大山冰蝕三角面(南湖大山主峰北坡下)
南湖大山1號U型谷(南湖大山東北峰─東峰稜線西側;南北向)
-北段坡上有側冰磧,側冰磧西緣有冰川漂礫
-西坡上有冰川漂礫(從兩谷間山脊上的冰蝕埡口北側至谷底前,都有分布)
-在谷底近北段西坡處,有冰水沉積物
南湖大山東北峰西南側冰斗(西南向)
南湖大山東峰西側冰斗(西南向)
南湖大山2號U型谷(1號U型谷西側下方;南北向)
-在谷底,有三道端冰磧(南湖山屋南方)
-南湖大山北峰南側冰斗形狀不完整
-側冰磧在北峰南側冰斗下方
-上段左坡上有冰川漂礫
-南坡上有羊背岩
冰帽遺留面(南湖大山主峰─東峰鞍部)
-近東南緣之處有冰川漂礫
-西北緣有羊背岩
冰原島峰遺跡(兩谷間山脊上的岩突)
冰蝕埡口(共兩處:兩谷間山脊上的岩突北側、冰帽遺留面與南湖大山東峰之間)
兩谷間山脊岩突西北側冰斗(西北向)
兩谷間山脊岩突東北側冰斗(東北向)
南湖溪上下兩冰盆(分別位於1號與2號U型谷谷底;西南向)
冰河底峽谷(共上下兩處:兩冰盆之間、下方冰盆之下)
南湖大山主峰西南側冰斗(西南向)
【南湖大山區冰河移動方向】
1號U型谷內冰河源自冰帽,在谷內向北移動,在谷底向西至下方的2號U型谷谷底。
2號U型谷內冰河源自冰帽,在谷內向北移動,在谷底與來自1號U型谷的冰河匯合,匯合後向西移動,並削出主峰北坡下的冰蝕三角面。 3號U型谷內冰河源自冰帽,向東南移動。
源自北峰的冰斗冰河與源自東北峰的冰斗冰河,皆往南向谷底移動
苗栗縣:
【雪山山區】
雪山2號冰斗(北稜角北側,北向)
-共有五道冰坎
雪山主峰─北稜角鞍部西側近處連續冰斗群(3個,沿著稜線分布,西北向,各有一道冰坎)
上翠池冰斗(西北向,有一道冰坎,水池乾季乾涸,海拔3580公尺)
上翠池下方冰斗(西北向,有一道冰坎)
翠池冰斗(東北向,冰斗湖,海拔3520公尺)
-共有兩道冰坎
中翠池冰斗(西北向,水池乾季乾涸,海拔3420公尺)
下翠池冰斗(西北向,水池乾季乾涸,海拔3350公尺)
火石山東南側冰斗(東南向)與冰斗下方冰盆(東北向)
雪山北峰北側懸冰河冰斗(西北向)
花蓮縣:
【南湖大山區】
南湖大山3號U型谷(冰帽遺留面東南方;西北─東南向)
-在南湖大山東南峰山坡下的兩相連水塘附近,有一道被溪床分隔的端冰磧
-兩相連水塘所在之處分布著冰水沉積物
-在南湖大山東峰南側坡下,冰河底峽谷下端的東南側,有羊背岩
冰蝕埡口(共兩處,都在3號U型谷西南坡上)
-南湖大山中南峰南側
-南湖大山中南峰東南側的3565峰與更東南方的3445峰之間
冰河底峽谷(共上下兩處:南湖大山東峰南側坡下、陶塞峰西南側坡下)
陶塞峰山坡下方的冰盆(東南向)
南湖大山中南峰東南側冰盆(東向)
由下方冰盆至上方冰盆:溪床右側坡上的冰斗(南向)與左側坡頂的連續冰斗群(7個,由北往南分別為東向、北向、東北向、東南向、東北向、北向、東南向)
南湖大山3號U型谷,有8個冰斗與2個冰盆。上方冰盆位於南湖大山中南峰與中南峰東南側的3565峰之間。下方冰盆位於陶塞峰山坡下。在南湖大山東南峰山坡下有兩座相連的水塘,從水塘沿溪床上行,峽谷所在的陡坡即為冰盆凹坡,冰盆上緣附近有陶塞山屋遺址。沿溪床上行,在陶塞山屋遺址西北方冷杉分布稀疏的草坡上,有一開口向南的冰斗,此冰斗有兩個弧形凹坡。再沿溪床上行,在溪床左側冷杉分布稀疏的草坡上,有一開口向東的冰斗,其形狀像蝌蚪。在此冰斗的西南側坡上,有一開口向北的冰斗。在3565峰與其東南側的3445峰之間的坡頂,連續分布著三個冰斗(由西北往東南,冰斗開口方向分別為東北、東南、與東北)。在3445峰以南的坡頂,則連續分布兩個冰斗(由西北往東南,冰斗開口方向分別為北、與東南)。【奇萊山區】
奇萊東稜岩山東側下方:
-月形池上冰斗(東北向)
-月形池下冰斗(東向;斗底蓄水成月形池,乾季乾涸,海拔3320公尺)
【三叉─向陽山區】
三叉山東北側冰斗(東南向)
南投縣:
【合歡山區】
合歡山東峰西側冰蝕埡口(武嶺;合歡山主峰─東峰鞍部)
合歡山東峰北側冰蝕埡口(合歡東峰─合歡尖山鞍部)
合歡山東峰北側冰蝕埡口東側的四個冰盆(冰盆由上到下排列,各有一道冰坎)
合歡山冰斗峰(合歡尖山)
合歡山冰蝕三角面(共兩處,合歡尖山西坡與南坡)
合歡1號冰斗(合歡山主峰-東峰鞍部北側;東北向)
-共有四道冰坎
合歡2號冰斗(合歡山東峰西南側;西南向)
合歡1號冰斗上方兩處小冰斗(東北向)
合歡尖山南北兩側冰斗(西北向)
石門山西側冰斗(西南向)
北合歡山東北側冰蝕埡口(共兩處:東北向冰蝕埡口、東南向冰蝕埡口)
北合歡山東北側冰斗(東北向)
北合歡山東南側冰斗(合歡山北峰南稜西側)
北合歡山東南側冰斗下方冰蝕湖(碧池,海拔3285公尺)
【玉山山區】
玉山冰斗峰(玉山北峰)
玉山刃嶺(玉山北峰東側一小段稜脈)
玉山北峰-北北峰稜線東西兩側懸冰河冰斗
玉山北峰東南側冰斗(東南向)
玉山主峰東北側冰斗(東北向)
在玉山主峰與北峰之間,有羊背岩
玉山─八通關U型谷(北峰向東至八通關)
【中央山脈中段】
秀姑坪冰斗群(為一個大冰斗系統,大冰斗當中包含11個冰斗;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鞍部)
高雄市:
【玉山山區(待證明)】
玉山冰斗峰(玉山圓峰)
玉山圓峰南側冰斗
玉山圓峰西側懸冰河冰斗
【三叉─向陽山區】
三叉山西側冰斗(西北向)
-共有三道冰坎與兩道端冰磧
向陽山西側冰斗(西北向)
台東縣:
【三叉─向陽山區】
三叉山南側冰斗(東南向;嘉明湖,海拔3310公尺)
-共有一道冰坎與一道端冰磧
三叉山東側冰斗(東向)
向陽山南側冰斗(南向)
向陽山東側冰斗(東南向)
【台灣冰河地形之最】
海拔最高的冰斗峰:雪山北稜角,峰頂海拔3880公尺
海拔最低的冰斗峰:合歡尖山,峰頂海拔3217公尺
擁有最多冰蝕三角面的山峰:合歡尖山,共有兩面
面積最大的冰蝕三角面:南湖大山主峰北坡下的冰蝕三角面
海拔最高的冰蝕埡口:雪山冰蝕埡口,海拔3800公尺
規模最大的冰斗:雪山1號冰斗,長1400公尺,寬800公尺,面積近1平方公里
海拔最高且發育最完整的冰斗:雪山2號冰斗,斗底海拔3710公尺
海拔最高的冰斗:玉山主峰東北側冰斗,斗底海拔3800公尺
面積最大的冰斗湖或冰蝕湖:嘉明湖
海拔最高的冰斗湖:雪山翠池,海拔3520公尺
海拔最高的積水冰斗:雪山上翠池,海拔3580公尺
海拔最低的冰斗湖:嘉明湖,海拔3310公尺
海拔最低的冰蝕湖:北合歡山碧池,海拔3285公尺
谷底海拔最高的U型冰河槽谷:南湖大山1號U型谷,谷底海拔3410公尺
最長的U型冰河槽谷:玉山─八通關U型谷,長達5公里
風景最秀麗的U型冰河槽谷:南湖大山3號U型谷,為南湖大山區最大且谷底海拔最低的U型谷,也是大濁水南溪(和平南溪)的源頭,所以又被稱為上源谷地。這座山谷擁有茂密的冷杉林,有南湖大山的後花園之稱。最佳取景點為陶塞山屋遺址附近望向下方谷地。這是台灣高山最夢幻的景點,有如阿爾卑斯山谷景色。
參考文獻:
王鑫、宋國城、崔之久、楊建夫(1998)。雪山圈谷群第四紀冰河遺跡研究(I)。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計畫。
王鑫、宋國城、崔之久、楊建夫(1999)。雪山圈谷群第四紀冰河遺跡研究(II)。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計畫。
王鑫、楊建夫、郭彥超(2000)。雪山圈谷群第四紀冰河遺跡研究(III)。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計畫。
王鑫、楊建夫、郭彥超(2000)。南湖大山圈谷群古冰河遺跡研究初步探討。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計畫。
楊建夫(2002)。臺灣的冰河孑遺奇景。科學研習,41(1):16-23。
楊建夫(2009)。雪山及合歡山的冰川地貌。地質,28(2):52-55。
楊健夫(2014)。玉山群峰的冰河發現與隕石坑。中華登山,167:22-25。
陳淑樺(2007)。八通關到關山間第四紀冰川遺跡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姍姍(2010)。玉山至八通關地區的晚更新世冰川地形。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宏(2011)。合歡與奇萊山區之晚第四紀冰河地形。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傚祖、林俊全、梁勝雄(2015)。臺灣高山殘存冰川地形的科學證據──以南湖大山為例。自然科學簡訊,27(2):48-55。
Hebenstreit, R., Böse, M. and Murray, A. (2006). Late Pleistocene and early Holocene glaciations in Taiwanese mountain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147(1), 76-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